“與傳統人工鋪掛方式相比,全自動掛布臺車不僅提升了防水板鋪設質量,還提高了施工效率,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成本,一臺全自動掛布臺車一天的作業量相當于6名一流防水板鋪掛工人。”重慶長江隧道現場施工負責人剛申富介紹。這樣的機械設備在重黔項目部施工現場隨處可見。
據了解,在中鐵十四局重慶長江隧道施工中,智能設備大顯身手,助力智慧建造,為項目提質增效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隧道工裝設備二襯自動養護臺車
為加快隧道施工進度,該項目引入自動布料小車、拱頂插入式振搗棒、液位聲光報警等系統和濕噴機械手、36米液壓棧橋搭配仰拱鋼模板、可視端模等工裝設備8套,提升施工效能,保證施工質量。
針對施工難度大的隧道開挖環節,該項目引進新型適用于軟弱破碎圍巖、地表建筑物較多的懸臂掘進機,摒棄傳統爆破方式,“我們采用的這種施工方式在最大限度降低了對周邊圍巖擾動等工程隱患,懸臂掘進機的運用,在靈活性、功效性、安全性等方面優勢明顯,大大提升了開挖效率。”該項目執行經理、總工程師蔣威介紹道,智能化工裝運用以來,單臺設備施工效率平均提高30%,為項目增收節支達數百萬元。
防水板自動鋪掛臺車
三維斷面掃描、防水板微波焊接、襯砌臺車“軟搭接”、帶模注漿、二襯臺車插入式振搗器等一系列新型工藝在各個作業面得到全面推廣。該項目同時建立健全關鍵工序專人盯控制度,對掌子面及仰拱開挖、炮眼質量復核、二襯沖頂及帶模注漿實行專人全程盯控旁站和簽認制度,扎緊標準化管理的籠子,讓標準化引領項目建設,讓智慧工裝為隧道施工提質增效。
如今,重慶長江隧道就像是一個風向標,引領重黔鐵路全線剩余隧道建設又好又快向前推進。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