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外酷暑炎炎,隧道內涼氣逼人。
8月1日,湖北省重點建設項目——呼北高速鄂湘界段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麒麟觀隧道施工現場,不僅內外“冰火”兩重天,且不見人山人海施工場景,僅有幾臺大型設備作業。
“你看,我們現在挖隧道已經實現了智能化、機械化,在掘進現場甚至都看不到工人。”中交二公局承建呼北高速鄂湘界段二標項目部副總工卞國超自豪地說。
靠近隧道掘進面,不見了過去臺車上下三層,工人們手持風鉆開鑿炮眼的場景,一臺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好似三頭六臂的“哪吒”,揮舞著三支機械臂在不同位置的巖壁上又快又穩地鑿眼。這臺價值800多萬的設備僅需2名工人操作,速度快、噪音小、污染少、安全性高,也讓整個掘進面告別了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呼北高速鄂湘界段由湖北交投集團投資建設,全長18.8公里,其中二標工程長6.5公里,起點位于麒麟觀隧道洞內,終點位于爐紅山隧道洞內。作為典型的山區高速公路項目,橋隧比高達97%。整個標段主體工程由兩條隧道和一座橋梁組成。
除了橋隧比極高外,隧址區為構造剝蝕溶蝕侵蝕低山地貌,巖層構造復雜,存在溶洞、涌水突泥等不良地質,施工場地及施工便道均十分受限,目前已經遇到大小溶洞20余處,堪稱武陵山區“地質迷宮”。
面對復雜的地質地貌,為確保安全、快速、優質完成隧道施工任務,中交二公局承建呼北高速鄂湘界段二標項目部大力推進隧道先進工裝的配套施工,用科技創新的力量實現了“機械化換人、智能化減人”要求。
在掘進面“一臺車、兩個人”的工作場景背后,項目集成了多項施工技術。定向開發的手機APP,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對高風險施工部位諸如隧道、場站、高墩進行全程監控,施工現場盡在后方掌握之中。
無人機航拍系統,智能化門禁系統,人員設備定位系統,氣體監測預警系統和大型通風系統……現場施工,實現了全過程智能化控制、信息化管理。
隧道內,卞國超指著一臺臺“奇形怪狀”的特種設備,介紹功能用途:三臂鑿巖臺車、自動布料帶模注漿二襯臺車、濕噴機械手、噴淋養生臺車、液壓電纜槽臺車、中心水溝液壓模板臺車……這些新設備的應用大大增強了建設的質量、安全與效率。
設備智能,人員智慧。卞國超介紹,現場管理施工人員還自主研發了隧道施工中采用多線激光儀用于鋼架的輔助安裝等3項工藝工法改進,摸索出隧道施工中利用透明塑料板制作成“L型”鋼筋保護層檢測尺等8項自主研發小工裝,截至目前共完成3類12項的微創微改項目,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遏制了質量通病發生。
跟隨施工車輛一路前行,只見呼北高速鄂湘界段二標段兩隧一橋主體工程中,跨越五峰南河的大橋已完成主體建設,爐紅山隧道湖北段雙線已全部完成開挖。中交二公局項目部黨支部書記馬祖宏表示,這標志著呼北高速連通鄂湘兩省的快速通道即將打通,待湖南段建成后從湖北五峰到湖南石門僅需10多分鐘,對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推進“宜荊荊”與湖南張家界等知名景區的整合聯動,促進武陵山腹地的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