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氫能以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前景廣闊等優勢在新能源領域廣受關注。氫兼具原料和燃料雙重屬性,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氫能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重要載體,也是連接可再生能源電力及多元化終端用能需求的重要媒介。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正步入快車道。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與石油和化學規劃院統計,2021年,我國氫氣產能約4100萬噸,產量約3300萬噸。其中,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氫氣(綠氫)約占1%。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我國制氫以化石燃料制氫為主,約占我國制氫產能的96%。生物制氫和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等技術仍處于開發階段,我國制氫技術尚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氫能作為清潔低碳能源,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被廣泛應用于化工、交通、能源電力、建筑等領域。我國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推動技術攻關、強化試點示范等措施,積極引導氫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2019年,氫能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各地扶持政策逐步涌現;在能源法(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將氫能納入能源體系管理;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從氫能產業創新體系構建、基礎設施建設、多元化示范應用、制度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在政策的引導下,全國各地也加快了產業布局,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截至目前,全國20多個省(區、市)已發布氫能規劃和指導意見共計200余份;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環渤海三大區域氫能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態勢;我國累計生產燃料電池汽車超9000輛,建成加氫站超250座,在制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生產和加氫站布局三個方面已領先全球。電解水制氫和氫燃料電池兩大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性能參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本大幅降低。北京冬奧會期間,搭載自主氫燃料電池電堆的200輛大巴車,出色完成了冬奧會延慶賽區和北京賽區交通保障任務,全面驗證了自主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耐受能力和安全性。
值得關注的是,基于政策的驅動與引導,目前我國氫能行業雖已逐步建立起“制儲運加用”等較完整的產業鏈,初步具備了規模化發展的基礎,但氫能產業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以及產業配套能力不足等問題仍待解決。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一是要統籌規劃氫能產業布局、加強產業頂層設計,重視我國目前產業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根據國情制定產業政策,完善監管部門職責,建立長期產業激勵政策,與研發能力強、有技術資源優勢的企業合作推進氫能產業發展。二是攻克核心技術瓶頸、加快實現國產化。加快技術創新,集中上下游優勢,在氫能儲運裝備、燃料電池等關鍵部件上提高國產化水平。三是要重視氫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下游多元化應用,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可以根據未來長遠目標做好戰略布局,積極開發氫能下游產業應用新領域。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