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錦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錦州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
因地制宜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優先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著力擴大天然氣利用,積極推進清潔取暖。加快大容量儲能技術研發推廣,探索海洋能源開發利用。重點發展氫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及集成系統,支持氫能裝備產業集聚區建設。嚴格落實《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對不符合要求的燃煤發電機組不予環評審批。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術研發,推動應用試驗示范。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0%,風電光伏等清潔新能源裝機力爭達到300萬千瓦以上。到203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50%。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綠色發展。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集約利用土地等資源,合理避讓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國土空間。貫徹執行國家《限制供地目錄》《禁止供地目錄》及開發利用條件與標準,加大建設項目用地審批審查力度,嚴把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審查和供地關口。加強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應用溫拌瀝青、智能通風、輔助動力替代、節能燈具、隔聲屏障等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加大工程建設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力度,推動廢舊路面、瀝青、疏浚土以及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