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從省發改委獲悉,三部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山西將著力打造國內氫能產業高地。
氫能是我國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目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將氫能作為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將氫能產業上升為國家能源戰略。山西可再生能源裝機量位居全國前列,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
山西晚報記者獲悉,我省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和工業基地,氫能資源豐富、來源廣泛、成本低廉。開展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研究和布局,已初步形成制備、儲運、加氫、燃料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生產等產業,在部分區域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小規模示范應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省目前仍處于氫能產業初期培育階段,存在龍頭企業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產業核心技術還有待突破、產業關鍵裝備制造基礎薄弱、政策和制度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山西亟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進一步提升氫能產業創新能力。未來,山西將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山西特色商業化發展模式,以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應用示范,打造國內氫能產業高地。
按照這一中長期規劃,到2025年,山西將形成較為完善的氫能產業發展制度政策環境,協同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前列,基本構建較為完備的產業鏈體系。氫能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在不新增碳排放的前提下,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萬輛以上(全國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應用規模全國領先。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顯著增長,成為新增氫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推動二氧化碳減排。到2035年,形成國內領先的氫能產業集群。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幅提升,為我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堅強支撐。
在具體實施中,山西將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合理推動氫氣制備產業。近期,在大同、朔州、忻州、呂梁等風光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和儲能示范。在太原、呂梁、陽泉、長治等工業園區(礦區)集聚區域,以不新增碳排放為前提,充分利用工業副產氫,鼓勵就近消納,帶動運輸、焦化、化工、氯堿等行業轉型升級。
在其他方面,山西將有序推進交通領域示范應用,圍繞太原國家物流樞紐,開展燃料電池物流車商業性示范應用。在運營強度大、行駛線路固定的工業園區(礦區),開展氫燃料電池重卡短倒運輸示范應用。在太原市、大同市、忻州市、呂梁市等地,謀劃開展城市公交車、物流配送車、環衛車等燃料電池商用車試點。在呂梁、陽泉、長治等重卡物流聚集地區打造“燃料電池重卡+加氫站+長管拖車”連鎖運營的方式,通過氫燃料電池重卡投放規模和行駛范圍,合理布局加氫站點和長管拖車運氫路徑。推動建立“制—儲—運—加—用”一體化供應鏈。持續開展“柴改氫”,有效降低我省大氣污染物和碳排放。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