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來自國家到地方政策上的推力,大大促進了儲能市場的發展。
最近僅一周多時間內,《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的通知》三份文件接連提及儲能,特別提出“新型儲能可作為獨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配合電網調峰”,進一步明確了儲能的商業價值。
據粗略統計,截至當前,我國已有二十余個地區出臺強制配儲相關規劃,要求在有序推進各類新能源項目的同時,完成配套容量的儲能設施建設。如浙江諸暨市整市推進分布式光伏方案中提到,應按照不低于光伏裝機容量10%要求總體建設配套儲能設施。目前,分布式強制配儲規模要求最高的是山東棗莊市,需達到裝機容量的15%-30%。
有關券商推測稱,2025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30GW,而2021年這一數字僅為5.7GW左右,這就意味著現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至少還存在5-6倍的增長空間。將其折合成經濟價值,到2025年,我國儲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0.45萬億元,到2030年將增長至1.3萬億元左右,快速實現翻倍。
另外,盡管業界關于原材料上漲、供應鏈短缺等的擔憂不絕于耳,儲能賽道上的企業們仍跑出了“風采”。在已經上市的儲能企業中,2021年寧德時代儲能系統營收達到了136.2億元,同比增速高達601%;陽關電源儲能業務營收達31.4億元,同比增長168.5%;上能電氣的儲能相關組件產品營收達1.4億元,同比增長135%。可以說,普漲已是該賽道的常態。
與此同時,看好儲能這塊“蛋糕”的還有華為、比亞迪、欣旺達、超威集團等,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再者,儲能市場仍待從毛利率困境中脫身,解決“增收不增利”的問題。目前儲能相關原材料均漲勢“兇猛”,如三元鋰材料每噸價格已從12.4萬元躍升至36.8萬元,漲幅近200%。
業界認為,儲能行業成本與收入“倒掛”現象還將持續,但從長遠來看,儲能行業依舊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戰略高地。因此,對于在局中以及即將入局的企業而言,現階段的主攻方向仍是技術,誰能搶先做好技術儲備并實現商業化突破,誰就可以分得更多的市場。
最近掀起的“氫儲能”熱潮也與此有關。通過電解水制氫技術,將間歇波動的清潔電力轉化成氫能儲存起來,再通過燃料電池或其他發電裝置轉化或輸送回電力系統,可實現綠色能源的有效儲能。目前,華電集團、安徽電力均有所行動,山西、河北張家口、浙江平湖先后有相關項目落地。
未來,隨著各地對氫儲能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該模式將有望迎來降本增效,投入規模化商業化運行。而2022年顯然已成為儲能市場發展,技術攻關的關鍵一年。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