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蹣跚起步到累計推廣突破千萬大關,彈指一揮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早已今非昔比,不但產銷規模實現了跨越式增長,整個行業也邁入了發展新階段。現如今,在“雙碳”目標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又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國內知名汽車企業曙光股份也通過深入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獲得了飛速發展。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在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2791輛,九年之后,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就已經躍升至352.1萬輛,同比增速達到157.5%。新能源汽車成為引領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重要力量,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就個人層面,相比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出行成本更低,保養成本更低,消費需求的喚醒使得新能源汽車開始駛更多入“尋常百姓家”;就政策層面,提倡綠色出行政策的提出以及“雙碳”目標的提出,使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迅速成為藍海。
行業迎來發展新風向,曙光股份開始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版塊。
為了提升新能源商用車整車技術,曙光股份投資近億元建設含整車環境倉、轉鼓試驗臺的集團整車實驗中心,為大中型客車整車動力性、燃油經濟性、排放性能、ABS測試、動態制動性能以及新能源整車高低溫環境工況狀態模擬、制動能量回收等新能源整車測試能力提供了完善研發支撐。現如今,曙光股份不但以輕客、大客、皮卡、特種車四大產品平臺為基礎,以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為主要技術路線,以燃料電池為長期技術儲備,針對不同細分市場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商用車產品布局,還在純電動客車領域應用自己研發的電驅動車橋,以高度集成的純電驅動車橋來完成新能源產品的集成化、標準化,讓曙光股份純電動產品更具優勢。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整個汽車行業正在面臨著重大轉變。瞄準低碳出行,瞄準綠色出行,曙光股份通過過硬的產品品質以及領先的科研創新力,從眾多汽車制造企業中脫穎而出。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