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十二屆中國(澳門)國際汽車博覽會即將拉開帷幕!
小編獲悉,此次澳門車展將引入“無人駕駛”“新能源”“零碳城市建設”等熱點話題,同心筑力澳門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設。
在此次車展上,當屬中國中車最為“亮眼”。這一次,它“組團”參展,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參展商帶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全產業鏈和生態鏈的關鍵核心技術。
那么,在“雙碳”目標引領下,中國中車如何在新能源賽道競爭下展現其核心優勢?對未來的發展與布局,中國中車又將如何發力?
“膠輪上的高鐵”亮相澳門車展?打造中車新名片
隨著經濟多元化及“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綠色正成為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
作為積極推動產業轉型的“一份子”,中國中車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一核兩商一流”戰略定位和“一核三極多點”業務布局——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將風電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業務打造成重要增長極。
目前,中國中車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成長為繼軌道交通、風電、新材料外的第四大產業板塊,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重要生力軍。
與此同時,在黨的“二十大”戰略引領下,中國中車打造了“膠輪上的高鐵”,全力推動節能低碳技術創新,不斷構建交通與能源雙賽道、雙產業集群,積極塑造新能源汽車領域整體品牌。
上中下游協同推進?共筑新能源汽車“生態鏈”
目前,中國中車以“‘鏈’世界,‘碳’未來”為口號,著力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與生態鏈,主要基于兩方面考量。
其一,繼承和發揚中國中車在高鐵領域技術鏈和產業鏈優勢。中國中車從IGBT、傳感器等產業鏈上游出發,通過控制、傳動、儲能、總成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逐步打造新能源客車、新能源專用車、新能源物流車等下游多產品型譜,持續推動全鏈化協同與供應鏈可持續循環利用,助推“生態鏈”建設。
其二,不斷擴大“朋友圈”,攜手共贏,共同推進“生態鏈”互惠互利。截至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中車已與100余家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展開合作,形成覆蓋零部件、系統到整車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自2010年與中國一汽攜手合作以來,中國中車已有5萬余臺電驅產品配套其新能源車型,并持續為其高端車型提供新品配套。
核心技術+優質人才加持 中國中車居行業前沿
在“雙碳”戰略引領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發展風口。此次,中國中車攜產品“組團”參展,從更深層面來講,是其關鍵核心技術的大力加持。
目前,中國中車搭建了“零部件-系統-整車”完備的產品研發及試驗檢測體系,打造了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等多種技術路線,實現“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迭代升級。
同時,中國中車研發了百余款電機解決方案,覆蓋市場所有新能源汽車車型;此次參展的行業首創一體化底盤電池系統,更是實現系統與整車底盤深度融合。
在人才隊伍建設上,中國中車擁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中國汽車百人會專家主導、數千名電動汽車核心技術人員參與的人才隊伍,實現全球資源聯動。
此外,中國中車還打造了新能源客車智造標桿工廠,完成了10萬公里以上惡劣環境實車檢測和側翻驗證,用品質和口碑贏得市場肯定。
向智能化轉型?“32332”戰略推動交通新能源變革
在新能源汽車強大產業鏈與核心技術加持下,中國中車自2002年以來,就專注于新能源商用車研發智造,實現城市微循環及公交全覆蓋;同時,完成了公路客車全系車型開發,救護車、環衛車、物流車布局,并實現主銷柴油車型向國VI進化。
與此同時,中國中車不斷瞄準前沿技術,以自動駕駛+智能互聯技術,通過云智通平臺,不斷為終端用戶提供生態場景服務,著力構建一體化綠色立體交通網絡和智慧服務體系;其第六代T科技,更是完成從電動化向智能化的轉變。
未來,中國中車將實施“32332”戰略,以三電(電驅、電控、電池PACK)、三智(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慧座艙)、三化(標準化、模塊化、平臺化)為支撐,立足“新能源客車、新能源物流車、新能源專業車”三大整車產業,依托“智慧公交、智慧環衛、智慧物流”三大平臺,不斷推進交通新能源變革。
結語
“鏈”世界,“碳”未來。
中國中車致力于成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構建者、綠色出行與智慧生活推動者、全球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引領者,以及未來科技、交通、能源變革先行者,不斷肩負起“擔當國家戰略、振興民族工業、塑造國家名片”的光榮使命,為建設交通強國、科技強國,踐行“雙碳”戰略,不斷貢獻“中車技術”“中車產品”“中車方案”“中車智慧”。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