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之際,是各行各業的代表們,針對行業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的集聚期。也意味著這些問題是當前行業發展的緊迫問題,這些問題在今年也會被重視、被解決。自2019年氫能首次開始被大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歷時5年,氫能行業政策也不斷迭代、行業不斷發展,但同樣也面臨著新階段的挑戰。
今年兩會代表和委員們就新階段下氫能發展的挑戰和機遇提出了貼切的建議,期待打開2024年新的局面。
01
加大推廣非化工園區制氫政策,氫基化工也要邁出化工園區
2023年,河北、廣東等省市地區相繼提出允許非化工園區外制氫,部分地區進一步明確綠氫生產無需?;飞a安全管理許可證。今年年初,綠氫項目規劃最多的內蒙古也下發通知,允許在化工園區外開展綠電制氫或制氫加氫站。
但實際上國內大部分地區仍在觀望,聚集了國內9成綠氫項目的三北地區僅3省在政策上放開了限制,且范圍局限在制氫。
而到2024年3月,國內在建的綠氫項目總規模中,至少有6成以上為氫/氨或氫/醇一體化項目。若僅綠氫離園,這意味著需要建設較長距離的輸氫管道等從光伏基地輸氫到化工園區,仍不如制氫、用氫都在化工園區內具有經濟性。
對此,在2024年的全國兩會上,兩會代表、委員們多次提及繼續深化推行化工園區外制氫政策,一是向全國范圍推行,二是范圍向氫基化工擴大。
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建議,全國性取消電解水制氫、氫基化工(甲醇、合成氨等)必須進入化工園區的限制。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群剛建議,參照天然氣、石油等現有能源管理辦法,在國家層面放寬在化工園區內制氫的監管限制,允許在化工園區外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
02
加大國際氫能圈參與度,重點布局“一帶一路”國家市場
2023年中國氫能企業出海的步伐顯著加快,從電解槽、燃料電池、儲運等氫能裝備,到綠色甲醇等氫基能源產品,各環節均開始簽訂海外訂單。
相較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能源、荷蘭甲醇企業OCI等,中國氫能企業的國際業務規模、范圍等仍處在起步階段。海外典型如蒂森克虜伯新紀元在巴西獲得60MW電解槽訂單、荷蘭OCI在新加坡為馬士基首艘甲醇船舶提供甲醇燃料等,機遇準、規模大、范圍廣。
相較之下,中國的氫能出海剛剛起步,在標準話語權、產品認證、客戶關系鏈等方面仍面臨一些薄弱點,對某些國際上新的趨勢機遇等也尚不如日韓等國企業敏感。
對此,兩會上多位代表建言擴大國際合作、推動企業出海,尤其提及要重視“一帶一路”國家。
如全國政協委員、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國華建議從4方面打開格局:
一是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二是鼓勵推動更多企業加入國際減碳組織、三是積極參與制定國際規則和標準、四是密切追蹤國際專利動態。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榮華也提出5點建議:
一是支持企業優化在“一帶一路”國家等的境外網點布局,二是建議國家強化金融服務支撐,三是從政府層面牽頭搭建外貿溝通平臺,四是幫助民營企業吸引、培養國際化人才,五是政府、銀行、保險等機構為企業做好專項扶持指導。
03
加快行業標準制定,破除制約產業發展的標準瓶頸
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發布有氫能領域各類標準300余項。基本涵蓋氫能產業各環節關鍵技術、產品、裝備、檢驗檢測等各個環節。2023年發布的《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年版)》指出,要加快推動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產品、裝備、檢驗檢測、安全與管理等標準制定。
當前,國內標準主要集中在下游燃料電池等應用環節,在電解槽、輸氫管道等中上游環節仍處于相對缺失的狀態。這導致,一方面電解槽等產品的質量難以評價與把控,項目方只能以市場經驗作為判斷依據,不利于高質量產品的推廣與公平競爭;另一方面也放松了市場準入的門檻,造成低端產能過剩。
本次全國兩會期間,就氫能領域發言的代表或委員大多提及要加快標準制定,破除標準缺失對行業發展的阻礙。
如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建議,從國家層面圍繞整條產業鏈加快推動各類國家標準的制定和發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建議,鼓勵龍頭企業和有條件的社會團體加快推進氫能行業標準制定。
04
及早推動氫能多領域方法學及標準制定,發揮碳市場工具作用
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連發公告,發出全國碳市場CCER重啟的信號與新方法學。這對于提高綠氫及各領域綠氫替代應用的經濟性提出了積極信號。
但是截至2024年3月國內僅新發布了造林碳匯等方面的4份方法學,在氫能領域相關的認證標準及方法學仍相對缺乏。一方面,領域覆蓋不足,如綠氫認證標準在國內尚無官方版本,氫能汽車、綠色甲醇等應用領域也缺乏減碳標準指導,導致碳市場尚無法將氫能項目的綠色價值變現為收益。另一方面,國內標準國際影響力較弱,與國際標準對接不足,使得國內綠色甲醇等在出口時缺乏標準參考與話語權。
今年兩會上,多位代表或委員呼吁加快氫能在綠色化工、交通等多個應用領域的方法學與碳認證標準制定,盡早發揮起碳市場對氫能的支持作用。
如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提議,加強工業領域氫能碳排放標準體系建設,提議對綠氫、綠醇、綠氨制定相關國家標準,推動綠色能源碳資產管理平臺的應用和普及。
全國人大代表、榮程集團董事會主席張榮華提議,建設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碳排放標準體系,組織制定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氫能項目的碳減排標準,將氫能項目開發的碳資產納入碳市場交易范圍。
全國政協委員、美錦能源董事長姚錦龍提議,從國家層面組織開展氫能領域CCER方法學研究,出臺氫能交通領域碳減排量化核證國家標準。
05
氫能汽車推廣要進一步深化場景、優化資源分布
我國5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示范已經過2個年度,對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起到了較為明顯的推動作用。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1.8萬輛。但當前的推廣仍集中在北上廣等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城市群內。
隨著燃料電池汽車示范的深入,應用場景挖掘不足、氫能資源分布錯配等問題也在凸顯。一是燃料電池應用場景挖掘深度不夠,油氣、鋼鐵等副產氫豐富行業場景的需求尚未充分挖掘;二是城市群內氫能資源相對不足、部分地區用氫成本過高,而城市群外陜西、重慶以及三北地區副產氫或綠氫資源得不到有效充分的消納。
今年兩會之上,委員們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提出了“深化”與“擴容”等多方面建議。
一是向更多應用場景深化,推廣燃料電池汽車在更多場景的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美錦能源董事長姚錦龍提議,在目前五大氫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示范基礎上,拓寬應用示范區域和場景范圍,實施“氫能社會”綜合示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滄州分公司煉油二部五班副班長王卿建議,引導石化、煤炭、郵政、電商配送等行業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把更多傳統加油站升級為綜合加能站。
二是向氫能資源豐富地區擴容,將山西、川渝等地納入燃料電池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
川渝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將成渝氫走廊區域納入示范應用城市群,支持兩地沿城際干線加快建設氫能基礎設施;
民建山西省委副主委、呂梁市政協副主席、民建呂梁市委主委李慧義建議國家將呂梁、太原、大同、長治、臨汾“1+4”個城市列入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展位預定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