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浙江省發改委、省能源局、省建設廳聯合發布《浙江省加氫站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市域、城區100公里輻射半徑的加氫網絡,建設加氫站50座以上、日加氫能力35.5噸以上。
8月8日,國家標準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這是國家層面首個氫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指南》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涵蓋基礎與安全、氫制備、氫儲存和輸運、氫加注、氫能應用五個子體系。標準化是一個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此之前,國家層面已出臺了部分國家標準,但并未涵蓋全產業鏈條,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氫能產業的發展。《指南》的發布,將為氫能行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
據悉,中國近年來氫能產業發展迅猛,2022年,氫氣年產量超3500萬噸,已規劃建設超300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72個在建、建成的項目總產能超20萬噸/年,在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同時,我國氫能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推進,目前已累計建成加氫站超350座,加氫站數量世界第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央企進入到氫能領域的企業已有46家,地方國企有38家。央企中除了能源電力企業,核工業、航天、船舶、兵器、石油化工、汽車、電氣設備、鋼鐵、軌道交通等央企也都在氫能領域耕耘和開拓,尤其是中國航天科技(000901)集團、中國船舶集團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三個大集團內部有大量氫能企業,在制氫、儲氫、輸氫、用氫場景做出了大量開拓性創新工作。
其中,中國石化提出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的目標,計劃2025年建成油氫合建站、加氫站1000座。中國石化布局氫能的路徑包括在制氫端推進綠電制氫和工業副產氫;布局氫氣儲運技術、管線;發展加氫站網絡;以設立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參股企業等方式布局全產業鏈等。
另外,中國石油發布《中國石油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3.0》,計劃按照“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總體部署,計劃2050年占據國內30%的供氫市場。
光大證券表示,海外蒂森克虜伯、康明斯、NEL、普拉格等公司電解槽訂單開始快速增長,表明海外需求較好;同時國內23H1燃料電池車銷量增速也較好,疊加國家層面首個氫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建立,氫能產業有望提速,持續關注后續行業共振點。
長城證券(002939)研報指出,政策扶持氫能產業放量,應用端滲透率不斷提升。上游電解制氫項目不斷開展,需求放量推動電解氫行業發展,相關政策推動氫能應用格局擴展,建議關注布局電解槽的相關企業;中游地方政策持續加碼,加氫站建設加速,為FCV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建議關注加氫站建設及相關設備企業;下游FCV不斷放量帶動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進程,燃料電池及核心零部件需求不斷增加,建議關注FCV燃料電池及相關零部件生產企業。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