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氫燃料展獲悉:
據浙江省經信廳,近日,浙江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浙江省推動新能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2025年)》。意見提出,到2025年,形成年產150GW光伏電池及組件、5GW風電整機及零部件、100GWh儲能電池、5000套以上氫燃料電池裝備的生產制造能力,全省規模以上新能源制造業產值達到8000億元。
意見明確光伏、風電、儲能、氫能、核電關聯等發展方向,具體如下:
(一)光伏。重點推動N型高效電池、柔性薄膜電池、鈣鈦礦及鈣鈦礦疊層電池等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提升逆變器、控制器、匯流箱、跟蹤系統等關鍵部件及低溫銀漿、封裝膠膜等關鍵材料制造水平,提高智能光伏集成運維技術和管理系統定制化開發能力。支持嘉興、金華等地加快大型光電基地和光伏裝備制造一體化布局。
(二)風電。積極探索大規模海上風電等新興領域技術裝備發展,持續拓展風電服務型制造新模式。重點鼓勵大功率風電整機、大型海上風電機組、風電群組智能管控系統等領域創新與產業化;加快發展大功率發電機、齒輪箱、軸承、偏航變槳系統、冷卻系統等關鍵部件。支持以杭州為中心,甬舟、溫臺為重點,形成風電產業“一中心兩基地”發展格局。
(三)儲能。以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超長壽命為導向,重點推進鋰離子電池等新型電化學儲能電池及材料制造規模化發展;積極布局鈉離子電池、全固態電池、水系有機液流電池、鉛炭電池等下一代高安全性電池技術,延伸發展儲能變流器、管理系統、后端檢測設備、充電樁等制造及解決方案,加快實施“儲能+”新模式。支持杭州、溫州、湖州等地區圍繞容量提升、商業模式探索和多元儲能應用,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儲能先進制造業集群。
(四)氫能。以氫燃料電池為重點,逐步形成制、儲、輸、加、用全產業鏈裝備開發和產業化生態。重點加快質子交換膜、雙極板、催化劑、空壓機、氫氣循環系統等核心部件研發及生產突破,加速推進以電解水制氫和甲醇制氫為代表的高效制氫裝備、氫氣提純和液化裝備、氫氣制儲運用一體化裝備、加氫裝備、控制閥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等關鍵裝備研制及推廣應用。支持嘉興、杭州、寧波等地加快健全氫能產業生態,著力打造“長三角氫走廊”產業創新發展先行地。
(五)核電關聯。鞏固核級密封材料在國內領先地位,提升通風設備、特種材料、壓力容器、自控系統、泵閥儀表、消防安全設備、核電供應鏈等產品和服務水平,加快推動核島和常規島重裝成套設備、第三代核電數字化儀控系統和核級自動化儀表、核醫學相關設備、核藥等研發制造,實現關鍵領域進口替代與市場化,全面推動嘉興、溫州、臺州等核電關聯產業集群融合發展。
(六)其他新能源。重點突破大型潮流能發電機組設計制造等海洋能關鍵技術,推動水熱型地熱開發利用工藝與裝備創新,提升發展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熱電聯產等生物質能利用裝備。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