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武漢市2022年改善空氣質量攻堅方案》,共提出八個方面41條具體任務,明確提出將持續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出臺全市三環線(含)內區域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禁限行交通管制等措施,加快推廣應用新能源車船,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出臺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禁限行管制措施
《方案》提出,將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和預測預報,科學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指導工業源清單內企業制訂“一廠一策”應急減排實施方案,細化應急減排措施。
重點行業企業環保治理方面,《方案》明確:組織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創建A級績效企業,湖北亞東水泥有限公司等創建B級績效企業。同時,實施粉磨站、水泥制品行業績效引領性提標改造,青山、蔡甸區不少于1家,江夏、黃陂、新洲區不少于2家。以整車制造上游配套企業和結構噴涂生產企業為重點,開展工業涂裝行業C級績效企業創建,青山、東西湖、東湖高新區各不少于1家,江夏、蔡甸、新洲區各不少于2家,黃陂、武漢經開區(漢南區)各不少于3家。
此外,還將完成中石油西北銷售武漢分公司碼頭油氣回收治理,研究推進船舶與碼頭油氣回收裝置對接改造,推進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裝載高揮發性化工產品的罐車,開展下裝式裝車改造并采用自封式快速接頭。
《方案》明確,今年將持續開展柴油車排氣污染路檢執法,對柴油車集中停放重點場所、用車大戶和維修地開展入戶監督抽測。
今年,武漢將制定實施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記分制管理辦法,將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和維修企業納入“雙隨機”檢查,逾期未復檢或者復檢仍不合格的車輛,納入“智能交通違章攝管系統”,對上路行駛的超標車輛依法予以處罰;研究啟動并穩步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營運柴油和燃氣貨車(含場內作業車輛)淘汰工作,出臺全市三環線(含)內區域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禁限行交通管制措施(已深度治理的柴油貨車除外),研究制定更嚴格的在用車排放檢測(含路檢抽檢)標準限值。
《方案》提出,將制定壓減煤炭消費總量工作方案,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在2021年基礎上實現負增長,逐步提高“外電入漢”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大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利用力度,提高綠電使用比例,持續提升非化石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加快推進東湖高新區與鄂州電廠、東西湖區與漢川電廠熱電聯產工程項目建設。
《方案》明確,今年將大力推進益海嘉里(武漢)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武漢統一企業食品有限公司等單位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或者改燃,并力爭3年內完成。
在交通結構優化方面,《方案》明確,今年推動1000輛老舊柴油和燃氣公交車、1000輛老舊柴油輕型物流配送車、100輛老舊環衛車更新為新能源汽車,研究推動新增物流配送車、網約車采用新能源車輛。
此外,還將繼續調整優化貨物運輸方式,推進大宗貨物“散改集”,集裝箱鐵水聯運增長15%以上,主要港口新建集裝箱及大宗干散貨作業區,探索同步規劃建設進港鐵路,大宗貨物年貨運量達到150萬噸及以上的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鼓勵實現鐵路專用線連接;不具備修建鐵路專用線條件的,發展“鐵路+新能源接駁”的運輸模式。
污染防治管理方面,新城區將研究出臺全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