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寶泰隆8000Nm3/h燃料電池氫項目氫氣提純和充裝裝置項目圓滿完成聯動調試工作,標志著該項目已順利完成建設。
圖源寶泰隆
寶泰隆氫提純項目是七臺河市氫能利用示范項目的關鍵環節,也是寶泰隆聯合中石油、中石化、七臺河城投構建“制、儲、運、加、用”氫能產業生態圈、建設“一圈一帶”氫能綜合利用示范區的重要前提條件。該項目于去年正式啟動,在克服了疫情、嚴寒等諸多困難后,于近日完成所有項目建設及設備安裝,正式啟動調試。
寶泰隆于去年啟動了8000Nm3/h燃料電池氫項目及氫氣提純和充裝裝置項目。據了解,該項目以公司甲醇裝置副產的尾氣為原料,經 PSA 提氫制得燃料電池氫,產品氫純度可達到99.9999%以上,可為氫能公交、氫能重卡等交通工具提供清潔綠色能源,設計產量為8000Nm3/h。與國內其他氫提純項目不同,該項目具有技術先進可靠、裝置自控程度高、生產過程清潔、維護簡單、資源與能源利用率高、工藝流程在不同工況下適應性強、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等顯著特點。
“氫提純項目建成是寶泰隆轉型升級戰略的重要成果,氫能產業將推動公司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在用實際行動向二十大獻禮。”寶泰隆總裁李清濤表示,公司還可以根據氫能市場逐步增加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氫能產量,最大供應量可達10萬噸/年,為公司氫能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原料保障。
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泰隆”)是集清潔能源、煤基石油化工生產;石墨深加工、石墨烯及應用、針狀焦及鋰電原材料等新材料開發;石墨和煤炭開采及洗選;發電及供熱民生服務于一體的大型股份制企業,現已形成“原煤開采洗選、煤炭煉焦造氣、煤氣合成甲醇、甲醇制穩定輕烴和芳烴清潔燃料、煤焦油加氫制煤基清潔汽油柴油、煤焦油提取針狀焦和中間相炭微球高級碳材料、煤泥煤矸石熱電聯產、灰渣制環保建材”完整的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
氫能產業布局是寶泰隆實現低碳化轉型的另一大舉措。寶泰隆董事長焦云在兩會期間建言獻策時表示,氫能是一種高效清潔能源,發展氫能產業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過,焦云也指出,東北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用于電解水制氫,但氫能產業鏈的各環節如裝備、材料、工藝、電池等領域的高技術企業基本空白,氫提純、氫儲運、氫加注、氫應用及煤化工、油化工等全方位產業鏈的“碳中和”生態尚未建立。
為推動黑龍江省氫能產業發展,寶泰隆基于煤化工產業鏈豐富的副產氫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和布局氫能產業。
2021年8月,寶泰隆在氫能實質性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與中石油黑龍江銷售分公司、哈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七臺河市城投公司達成合作,擬在七臺河建設首座油氫電綜合示范站,共同推動氫能產業核心技術、設備開發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全方位突破,力爭在未來3-5年時間,以七臺河為起點,逐步打造輻射佳木斯、牡丹江、雞西、鶴崗、雙鴨山等千萬人口城市群的“氫能經濟圈”和延伸牡丹江、哈爾濱、綏化、大慶、齊齊哈爾等城市群的“氫能經濟帶”,并階段性向吉林、遼寧拓展,打造東北乃至全國領先的氫能產業發展高地。
同年12月,寶泰隆又與中國石化黑龍江省石油分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以統一的資源整合優勢結成共同發展聯盟,共同推進黑龍江東部地區加氫站建設。值得注意的是,車用綠氫是雙方布局氫能產業的重要戰略決策之一,對寶泰隆煤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以及低碳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今年10月15日,黑龍江省首座“三合一”加氫站項目已于七臺河市正式啟動,該項目正式啟動是寶泰隆氫能利用的里程碑事件,標志著公司在打通氫能產業鏈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后續氫能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寶泰隆氫提純項目可與該項目無縫銜接,構建起“制、儲、加”的緊密上下游產業鏈。
一手抓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一手抓氫能產業鏈,寶泰隆從傳統煤化工產業向清潔、環保的新型煤基石油化工升級的同時,實施碳氫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向綜合利用和節能環保方向推進,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目前,寶泰隆已發展成為黑龍江省氫能利用和“碳中和”領軍企業。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清濤在致辭中進一步表示,未來,寶泰隆將繼續與友商攜手,共同推進“制-儲-運-加-用”氫能產業生態圈建設,并逐步構建以七臺河為基礎、輻射周邊的“一圈一帶”氫能綜合利用示范區,打造出閃亮的“龍江氫能”品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