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日媒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6日公開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放入海使用的海底隧道挖掘作業現場。據悉,該隧道8月4日正式開工,全長約1公里,現已挖掘約80米。力爭明年春季前后開始排放。
圖為2月13日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挖掘使用名為盾構機的大型設備,每挖掘1米就貼上鋼筋混凝土墻面,這一作業重復約一千次。據悉計劃最初的約150米慎重挖掘,從10月下旬前后起加快速度。另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截至目前為止,盾構機以每天大約5到6米的速度挖掘,6日挖到80米的長度。
日本共同社援引東電負責人表示:“作業很順利。為了就排海獲得理解,還將就工程的進度及設備的安全性作出細致說明。”
據悉根據今后的氣象和海洋狀況,工程也有可能延遲,排放開始時間或推遲至明夏前后。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并引發特大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受地震、海嘯雙重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決定將福島大量核污水排入大海。根據計劃,核污水將用海水稀釋,再通過海底隧道在近海約1公里處排放。此舉遭到福島縣漁業協會和日本全國漁業協會聯合會以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