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電動巴士因價格和技術方面的競爭力,逐漸占領韓國市場。汽車市場調查機構“CarlsYou”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今年上半年新上牌的896輛電動巴士中,有399輛(44.5%)是中國制造的。這一數字2020年為23.2%,2021年為33.2%。業界人士表示,過去中國制造的電動巴士比韓國制造的便宜約1億韓元(約合51萬元人民幣),這是前者的優勢。不過,這幾年由于競爭加劇,兩者價格差距已差不太多,但中國制造依然很受歡迎。
中國制造的電動巴士這幾年憑借優秀的電池性能在韓國市場份額大增。中國制造的電動巴士充一次電可以運行一整天,而韓國制造的電動巴士必須在行駛過程中多次充電。相關從業者表示,比亞迪等中國品牌巴士的電池容量超過350千瓦時,而現代汽車電動巴士ELEC CITY的電池容量官方標識為290千瓦時,但實際能夠使用的僅為官方標識的20%-30%,差距極大。
另外,因為韓國白天時段充電費用相比晚上高出不少,所以電池續航里程短也會使得成本增加。以首爾市為例,深夜的充電費用為每千瓦時50-100韓元,但白天的充電費用超過200韓元。中國制造的巴士僅需在深夜充電即可滿足一天需求,但是韓國制造的巴士白天也需要多次充電。
在中國巴士占據更大市場份額的背景下,韓國制造商要求政府提供比中國制造商更多的補貼。但韓國專家認為,要與中國競爭,最關鍵的還是提高技術水平。目前對于韓國汽車制造商來說最應該做的是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競爭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