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路的公交駕駛員蔣國成師傅沒想到幾天前一個善意的舉動讓他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
人間四月天嘛,時而雨時而晴,4月2日晚上6點多,明明好好的天氣,突然就下起了大雨,坐在13路公交車駕駛室邊上的一位老先生,望著車窗外的大雨忍不住小聲嘀咕埋怨自己忘了拿雨傘,兩個站臺后就到站了,馬上成為落湯雞這下怎么辦呢?蔣師傅聽到了乘客的自言自語,看看車外的瓢潑大雨,乘著到站下客的間隙,在自己身后摸出一把傘,遞給老人家說你先拿著用吧。老人家有些意外,忙連聲感謝問怎么歸還呢?蔣師傅說不用刻意來還,只要等你有空歸還到13路的任何一輛公交車上都可以。
幾天后,蔣師傅就收到了老先生讓13路駕駛員樓國校捎帶過來的禮物,除了那把雨傘之外,還有一張紙條和老先生自己書寫的《赤壁賦》。
老先生的書法飄逸瀟灑,頗具功底。赤壁賦應(yīng)該是老先生很欣賞的一篇文章,蘇軾在詞中表達了自己對友情的感悟,也強調(diào)了友誼的珍貴。人之相知,常常需要一些機緣和機會,而這些機會卻往往是無法預(yù)料的。當(dāng)擁有了這些機緣后,就要珍惜這份緣分,無論是在開心還是難過的時刻,朋友站在我們的身邊都是有意義的,也能帶給彼此安慰和力量。老先生灑灑洋洋書寫了全文贈送給蔣師傅,有惺惺相惜之意,是一份很用心很有誠意的禮物了。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類似的舉動,在蔣師傅十余年的職業(yè)生涯中,發(fā)生了很多次,沒想到這次小小的善意舉動,得到了一份如此珍貴的禮物,讓蔣師傅有些意外和不安。人和人之間善意的互相傳遞也讓蔣師傅倍感溫暖。所以蔣師傅拿著老先生贈送的赤壁賦還是有些小小驕傲和得意的。這不就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最好詮釋嗎?(諸暨公交|趙瑜)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xiàn)。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wù)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fā)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zhǔn)”,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shè)計與規(guī)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jù)我市路網(wǎng)的建設(shè)和變化,乘客人數(shù)的不斷調(diào)整,我們會常態(tài)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jié)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guī)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