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項目從構想到落地再到實際應用,不到10天時間。”中信科智聯項目負責人瞿真飛介紹,“從近期運營效果和反饋來看,能有效消除交通信號燈被公交車等高大車身遮擋的盲區,幫助后方駕駛人員預判路況,提高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瞿真飛口中的項目,正是國慶節前夕出現在包河經開區花園大道路上的70路“智慧公交”。
70路智慧公交通過網聯化路口。王嫣然攝
只見車尾在顯示公交車線路數字和運行狀態等常規設置外,新增一排電子屏,顯示著帶有倒計時讀秒等功能的“紅綠燈”,且與前方交通道口的紅綠燈保持同步。
團隊技術負責人時偉解釋,“車內有個‘黑盒子’,也就是接收器。車輛靠近路口200米左右,紅綠燈的實時信息就會通過路側無線傳輸設備或RSU設備傳到車路協同的車載端接收器,車尾LED字幕燈就能同步顯示紅綠燈倒計時。”
據了解,公交70路線途經包河大道、花園大道,線路長約11.3公里,共經過20個公交站臺、12個網聯化路口。經過改造的公交車加裝了車載C-V2X終端OBU、車尾顯示屏等交通信號燈聯動裝備,配合道路兩旁的C-V2X智能路側設備RSU,實現與路側信息互通。
其中,智能網聯道路改造解決方案由中信科智聯攜產業鏈合作伙伴提供。公交集團聯合中信科智聯,針對部分70路公交進行了“網聯化”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公交車擁有與紅綠燈通信的能力,可以預測出車輛抵達當前路口的時間,大數據綜合計算最優車速建議,進而可減少公交行程時間。
“提高綠波通行率,讓市民對智慧交通建設成果可觸可感,這既是包河智能網聯車路協同技術在公交行業的延展應用,也是公交集團牽頭推動下,省內公共交通行業的首創。”瞿真飛表示。
應用場景建設是包河新一輪科技產業發展的主戰場之一。
塘西河公園5G智能網聯汽車示范線、濱湖國家森林公園“5G-V2X智慧公園”、合肥高鐵南站智能網聯功能型無人車及智能化應用、自動駕駛汽車5G+C-V2X公共交通體驗線……從封閉測試區到開放道路,近年來,包河區先后啟動并建成一批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項目。
新時期,立足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優勢,包河還將以應用場景牽引技術創新,數字賦能,推動智慧生活更便捷更智能更舒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