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國際客車展訊,車聯網(智能網聯)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全國市場規模達萬億級以上。
當前,全球汽車百年變革加速演進,如果說電動化是上半場,那么智能化就是下半場,決定勝負的也在下半場。
今年,工信部支持湖北(襄陽)、浙江(德清)、廣西(柳州)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加上此前的江蘇(無錫)、天津(西青)、湖南(長沙)、重慶(兩江新區),全國有7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
8月30日,襄陽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正式揭牌。
目前,襄陽已在中心城區建成240多個智慧路口,探索多場景應用,吸引60多家相關企業聚集,在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打造、產業生態布局等方面先行先試,走在全國前列。
“智慧路”會“算術”——
從“車看燈”到“燈看車”
很多襄陽市民發現,以往每天上下班走的路,似乎變得更“智慧”了。
8月30日17時,襄陽市人民路與前進路十字交叉路口,南北向左轉方向等紅燈的車輛排到近30米長,信號燈自動變綠開始放行。待最后一輛車通過停止線后,又精準切換到東西直行方向。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場看到,路口的每個信號燈放行時間并不相同,像是一臺“能掐會算”的計算機,根據每個方向的車流量確定其放行時間。以東西方向直行為例,從17時22分至17時28分累計放行了4次,通行時長分別為45秒、40秒、37秒、44秒,沒有一秒鐘空放。
該全智慧調度路口由騰訊和喜悅智慧聯合打造,通過安裝人工智能自適應系統,實現了從“車看燈、讀秒數”通行到“燈看車、讀車數”放行的轉變。
喜悅智慧對已改造的路口監測顯示:每個路口的延誤、空放時間等指標較改造前均有所下降。
在襄陽市車聯網運營中心,大屏幕清晰記錄著各紅綠燈路口車流量、通行時間等詳細信息,每天匯聚海量車聯網運行大數據。
漢江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劉坤表示,該平臺充分利用了融合感知、高精地圖、數字孿生、C-V2X等核心技術,并在全國率先打通車聯網和交管專網,實現了兩者深度融合。
在邊緣端,雷視設備與信號機互聯互通,雷視融合生成的實時交通流數據支撐信號機實時優化計算;在中心端,實現智能網聯與交管信號控制中心平臺的數據互聯互通,對區域信控進行自適應優化,為信號燈的精準放行提供了支撐。
業內人士認為,車路協同的第一步是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特別是大范圍、城市級別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車聯網商業化應用提供了強力支撐。
省經信廳相關人士介紹,不同于其他車聯網先導區在開發區或郊區開展智能化路口改造,襄陽將在年內完成中心城區全域448個交通路口的智能化改造。目前,該市已改造了240多個交通路口。
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被國家認定為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襄陽高新區規劃了33.4公里公開測試道路,提供智能網聯汽車產品開發、功能測試環境。
“聰明車”會探路——
多場景深度融合應用
在推進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襄陽加快智慧公交、智慧物流、智慧出行等場景應用,為車聯網商業化運營做好準備。
“建議時速保持在10公里/小時,前方綠燈,可順利通過。”8月29日,行駛至人民路與漢江路路口時,9路公交車司機樊成云接收到信息,平穩通過。
公交車上有三塊顯示屏。車頭司機屏接收各種預警提示信息,操作更加規范;車內交互屏,乘客可清晰看到當前車速、預計下站抵達時間、進出站引導等信息;車后尾屏實時顯示前方的紅綠燈狀態、時長以及公交車通行方向,提示后面的車主安全操作。
“后屏的信息非常好,讓我們提前判斷。”私家車主王權表示,以前跟在公交車后面,看不清前方信號燈,一不小心容易闖紅燈,還容易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
9路公交線路全長14公里,沿途設有52個站點,日均客流量達2.5萬人次,是襄陽智慧公交應用的首條示范線。經過近1年運行,該線路交通事故率有所下降。
目前,襄陽已有1100多臺公交車安裝相關智能設備,襄陽騰龍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前裝智能網聯公交車已投入運營。智慧公交將進一步擴面。
在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襄陽工廠,一臺L4級無人駕駛貨車收到了派單信息后趕往生產車間。待10臺車架裝好后,開往1公里外的三總裝車間。
一路上,車輛保持車速15公里/小時,根據道路狀況直行、變道、轉彎,順利將貨物送到。
從2017年起,東風股份啟動無人駕駛物流運輸研發,經過5年努力,今年起開始在襄陽工廠示范運行物流運輸、環衛清掃和夜間接駁等無人駕駛場景應用。
清華大學教授姚丹亞表示,車聯網技術應用廣泛,襄陽提供了全域覆蓋、絕對真實、全量場景的驗證和運營機會,讓供應商產品性能不斷優化,算法大幅提升。襄陽成為了車聯網技術標準制定的先行者,上下游產業要素聚集的領跑者。
目前,襄陽參與制定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地方規范等40余項。
“先導區”再加速——
向300億級產業沖刺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表示,全球汽車產業進入深刻變革期,電動化如火如荼,智能網聯化趨勢可見。襄陽要搶抓車聯網先導區建設機遇,下好先手棋,挺進“新藍海”。
作為全國第九大汽車城,襄陽擁有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371家,年產值超過2400億元,擁有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和以新能源汽車為發展重點的自貿片區,具備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能力,發展車聯網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推動汽車產業轉型,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襄陽市經信局局長楊富杰表示,襄陽一手抓新能源汽車,積極引進贛鋒鋰業、東風納米、比亞迪等大批項目,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一手抓車聯網先導區建設,豐富多場景應用,以應用場景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集聚促進應用深化,力爭3年打造300億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湖北天鼎微波科技有限公司在襄陽量產毫米波雷達和5G無線通信天線,長沙智能駕駛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信科智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車聯網行業企業已在襄陽完成分、子公司的注冊……眼下,襄陽已聚集車聯網上下游企業60多家。
目前,《襄陽市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已正式印發,該市正在規劃“一網多區、兩園四城”產業功能布局,力爭到2025年,部署深度應用場景9類以上,推廣車載智能終端和車聯網用戶10萬個以上,推出3款以上智能網聯汽車量產車型,打造車聯網深度應用城市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高地。
特別推薦?上海國際客車展? ??上海國際客車展現場參觀報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