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期間,項目負責人魯光泉教授具體匯報了項目總體進展、任務指標完成情況、成果水平及創新性、應用示范及推廣情況、組織管理及檔案歸檔等情況。專家組嚴格按照項目任務書約定,對項目目標和考核指標完成情況進行了綜合績效評價,對項目的完成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
“車路協同系統要素耦合機理與協同優化方法”項目于2019年3月正式獲科技部批準立項,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項目負責人是魯光泉教授,聯合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長安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山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北方工業大學、江蘇大學、蘇州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共15家單位共同承擔,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承擔的第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項目面向自動駕駛車輛與人工駕駛車輛混行條件下的車路協同系統,聚焦系統中的駕駛人、車輛、道路三大要素,以人-車-路耦合機理解析、車-路-網協同運行優化為研究重點,圍繞基礎理論、運行優化、評估驗證三層閉環框架開展了深入研究。基礎理論層,通過“數據耦合-運動耦合-控制耦合”解析了人車路多要素耦合機理及交互作用機制;運行優化層, 提出了“車道資源-車輛軌跡-交通信號”的協同優化方法;評估驗證層,通過“場景設計-模擬仿真-實地測試”實現了模型適應性評估與優化反饋。
項目秉承了“聚焦未來、問題驅動、協同創新”的原則,研究了車路協同系統要素耦合機理與協同優化方法,匯聚培養了一支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和技術創新力的研究團隊。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