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初,北京經開區公布年度擬辦實事清單。目前,實事辦得如何了?生活工作在經開區的您是否感受到了新變化?北京經開區融媒體中心開設“實事回頭看”專欄,連續播發系列稿件,邀您審閱這份擬辦實事“答卷”。今天推出《信控優化讓經開區204個路口變得更“聰明”》。
擬辦實事:以沃爾瑪、力寶等商圈周邊為重點,持續開展交通綜合整治,對重點路口交通組織優化調整,建設信號聯網監控平臺,提升區域路網通行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之前下班總是會堵車,最近感覺道路通暢多了,今天竟然一口氣過了5個綠燈,這感覺太好了!”前不久,家住北京經開區的市民馮先生像往常一樣,開車駛過西環北路下班回家,沒想到連著經過5個路口都是綠燈,這樣的經歷讓他的“下班之旅”多了一份輕松與愉快。事實上,自今年經開區啟動信控優化工作以來,越來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道路交通的實際改善,發自內心地為“科技改變生活”點贊。
作為北京經開區2022年民生項目擬辦實事之一,經開區城市運行局、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工作辦公室以及經開區交通大隊通力合作,緊緊圍繞出行難、易擁堵等問題,依托經開區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搭建信控優化平臺,實現交通緩解更有效、信息服務更精準、出行體驗更美好的目標,不斷刷新著亦莊交通現代化的“進度條”。
讓“一路綠燈”不再是運氣。馮先生真實感受到的通行體驗來自今年4月份,以經開區為核心的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啟動的2.0階段60平方公里區域信控優化工作。經過前期調研,信控優化平臺項目工作人員根據路口特征、周邊環境以及交通流特征,將經開區路口劃分為“通勤”“商圈”“居民區”等不同類型,類型不同,優化目標也不同。
在經開區路口等紅綠燈時,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停車線斜后方和前方紅綠燈桿上,不知從什么時候多了一些攝像頭和方形的雷達小盒子。“借助攝像頭和雷達這些路口感知設備,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就可以‘看清’路口車流狀態、‘看懂’交通變化規律,智能調整信號燈的放行時間。”經開區交通大隊有關負責人表示,以前“車看燈”,如今“燈看車”,根據路口交通流量的動態變化情況,信號燈最快能做到周期級自動調整,減少車輛在路口的等待時間。據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經開區部署了單點自適應控制路口25個,動態綠波道路58條,累計實現60平方公里內204個路口的系統動態優化,早高峰、平峰以及工作日全天,平均行駛時間、平均速度等指標改善均在11%以上。
“您已進入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將為您帶來綠燈暢行新體驗。”此外,該平臺還持續開拓信控服務新場景,借助手機上的導航終端,前方信號燈狀態以及倒計時信息一目了然,不僅不用再擔心路口通行時前車遮擋紅綠燈,更能實現一路綠燈暢行,大幅提升出行效率。
“通過干線協調和區域信號優化,對緩解早晚高峰擁堵帶來了一定改善。特別是近期在文昌橋施工后,博興路,三海子東路,西環路流量都大幅提升,在信號系統聯網調優的基礎上,我們還在博興西環交叉口,三海子東路涼水河交叉口等周邊路口增加了可變車道標志,啟用了三海子東路和博興三路的潮汐車道,在部分路口增設了右轉或直行車道,進一步緩解交通擁堵。”經開區交通大隊有關負責人說。
“安全和效率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目標,我們希望通過疏通堵點、以線帶面的科技手段,來治理交通擁堵‘城市病’。”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多措并舉,推動城市交通精細化管理,用實實在在的通行體驗,讓市民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設成果,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推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和智慧交通管理示范區“兩區”建設一體推進,統籌實施。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