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舉行2022氫能大會,發布《臨港新片區氫燃料汽車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規模要力爭突破200億元,推動氫能車輛的規模化應用,加快加氫站基礎設施的建設。未來幾年,臨港公共交通領域將全部實現氫能化。
德創未來新能源商用車研制及自動駕駛研發項目等21個氫能產業項目簽約,涉及總投資額約85億元,涵蓋制氫裝備,燃料電池核心材料、關鍵零部件,研發檢測功能性平臺等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多個領域。一批氫能中運量、公交、渣土車也在會上交付。記者了解到,德創未來是陜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商用車企業擬投資22億元,將在臨港建設新能源商用車產業園區,圍繞商用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輕量化”開展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科技孵化、產業集聚四方面工作。
本次簽約的項目還包括上海市儲氫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項目、臨港氫能檢測認證與技術創新平臺項目公共服務平臺。儲氫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依托上海電氣核電集團,建設儲氫裝備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計量測試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氫能檢測認證與技術創新平臺項目公共服務平臺由臨港氫能公司、上海汽檢、長三角國創中心合作建設,聚焦氫能制儲輸用各環節和氫動力多應用場景,覆蓋氫能產業全鏈條。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副處長李向聰表示,公共服務平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起步發展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這兩個項目,以及在會上揭牌的氫能產業發展基金、氫能特色產業園區,將有效催動我國氫能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出席活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