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公交通過創新管理方式,從精細化入手,不斷加強運營車輛機務管理,極大延長燃氣車使用壽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在前不久召開的第五屆全國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交流大會上,滄州公交作為全國公交行業唯一入選單位,榮獲全國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據了解,我市現有公交車1122輛,其中LNG、CNG天然氣公交車566輛,占比50.45%,運營使用均接近10年。“相比同行業同期購置此類公交車使用8年退役,已延長壽命兩年。按目前整體車輛技術狀況看,開滿13年(國家規定滿13年公交車強制報廢)不成問題。按每輛公交車100萬元計算,566輛延長使用5年,相當于為財政省下近3億元購車開支,大幅延緩了車輛更新速度,有效緩解了車輛更新資金壓力。”滄州公交總工程師呂國良向記者介紹說。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與滄州公交精細化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多年來,滄州公交立足“技術保障專業化”,建立“7S”標準化機務管理體系;推行車輛全生命周期管理,通過智能化二維碼編輯生成,對車輛設備前期采購、運營維護、故障報修、調配報廢進行全流程監控;創新配件可溯源管理,對配件采購、驗收、入庫、出庫、更新維保等環節進行可視化監管;實行車輛分類管理,根據購置年限、車輛型號、車況性能進行動態分類評估并確定三類9個等級,分門別類制定不同的巡檢、維修、管理辦法,提升維保精準性,降低維修成本,提高機務管理效能;實行車輛一日三檢制度,形成了機務員日檢、周檢,技術部門與運營公司聯檢的全閉環管理流程;大力推行“以養代修”“預見性修理”等維保模式,延長公交車使用壽命的同時,進一步節省維修資金。規范化、標準化的維保管理流程讓車輛設備技術性能保持較高水平,車輛完好率始終在98%以上。
創新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將機務員崗位納入七崗位“積分制”管理,通過實行機務班長、機務經理競聘上崗制度,進一步培養選拔鍛煉人才,通過定期組織“公交大講堂”活動,不斷學習公交發展新技術、新理念;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崗位練兵 技能比武”大賽,為專業技術型、創新型人才提供展示、交流、成長的平臺;通過組建維保技術提升班,補齊人才短板,為機務管理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涌現出“全國交通運輸系統技術能手”婁錫祿、“河北省青年崗位能手”尚國強、“滄州市能工巧匠”吳長鎖等一大批優秀人物。
與此同時,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激發公交員工創新活力。圍繞“改革創效促發展”的總體思路,建立車輛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成立9個技術創新工作室及多個QC質量創新活動小組。持續開展“小發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等“五小”改革創新活動,成效明顯。2021年度改革創新發明共40項,其中,車輛技術革新類13項、機具設備類21項、創新小工具5項、創新管理類1項,涉水深度監測儀、機油防凍液加注器等均在全集團得到推廣使用。2021年度申報的全國“金點子”技術創新發明和論文中,共獲15項發明和論文獎。推選參評的“公交車用發電機檢測臺的設計研發應用”“BJ6123型純電動流動疫苗接種車改造”等項目,獲評2021中國設備管理新趨勢經典案例。為進一步節省運營開支,滄州公交長期開展“修舊利廢,節能降耗”競賽,嚴格落實更換配件“三方檢驗”制度,執行三級鑒定流程,小到幾元、大到幾千元的配件能修盡修、能改盡改,切實節約車輛成本,提高車輛技術性能。今年上半年修舊利廢總額達40.5萬元,節約能耗122萬元,減少材料支出66.6萬元,有力推動了企業降本增效。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