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伴隨著24輛新能源空調公交車緩緩駛出場站,我市2022年度319臺新能源公交車全部“上崗”,提前4個月完成全年目標。
2017年8月,煙臺被列為“十三五”期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首批創建城市。5年來,我市累計投入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1.8億元,撥付各項補貼8.8億元;新增新能源公交車輛1088輛,優化公交線路142條;新增運營里程170余公里,建成公交專用道206.1公里。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正勾勒出港城公共交通的殷實家底與壯闊藍圖。
車輛場站“綠”字當先
每年減排相當于植樹22萬棵
“路還是以前的路,車卻是嶄新的車,乘坐空間更大了,座椅也更舒服了。”17日,帶著兒子登上23路公交車、準備前往煙臺南站的市民陳健燕,一上車就找到了前排寬敞的“母嬰專座”。1小時出頭,跨越三區的23路穩穩駛抵南站,比老車型快了10多分鐘。
如今,新能源公交已是城市嶄新的“綠色”名片——2019年,我市首次引進10部18米鉸接式大容量空調公交車,投放到客流需求較大的1路公交線路運營。12米純電動空調雙層巴士和18米純電動空調“大通道”兩種車型,為全省推廣新能源公交車提供了藍本。
與車輛更新遙相呼應的,是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光伏充電+新能源公交”充電站建設思路。高新區、東里、宮家島3處場站均建設光伏發電充電站,除滿足車輛充電需求外,剩余電量可并入電網。不產生任何廢氣、廢水、廢渣、噪聲同時,總光伏發電量年均110萬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782噸,相當于種樹22萬多株。
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開進小區開到田間地頭
“俺真得好好謝謝這個車,以前我們要開著三輪車到集上賣菜,現在坐著公交就能去市場了!”8月13日清晨5:35,伴著初升的朝陽,高新區曲村菜農王祥利拎著滿滿一筐剛摘下的蔬菜,坐上了“助農專線”大站快車。自開通至今,途經初家大集、南塂大集、煙大市場等各大集市的專線,一頭連著田間,一頭連著市場,既便捷準時又“接地氣”。
“十三五”期間,我市充分考慮出行需求及乘客反映的熱點區域,累計優化公交線路142條,填補公交空白路段170余公里,出行“微循環”進一步暢通。同時,建設智能電子站牌248座、港灣站468個,公共汽電車港灣式停靠站設置率由2017年的5.5%,提升到14.0%。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
步行10分鐘內就能找到公交站點,只是優化公交線網布局的縮影之一。聚力“免費微循環接駁+快速主干線通行”的公交出行新模式,5年來,我市開辟9條微循環公交線路,以及“快1路”“快21路”“快61路”3條大站快線,形成了串聯市區各組團的“快線”網絡。定制公交、通勤公交、助學公交、旅游專線均可滿足乘客多樣化出行需求。
規劃先行樞紐投運
“公交都市”后勁澎湃
“相比其他兄弟城市,煙臺最大的優勢在于領導重視,投資力度大,創建特色突出,頂層設計完備,配套政策保障‘給力’,公交優先理念融入到了城市規劃建設方方面面。”曾參與過國內多個城市公交都市咨詢工作的濟南市政設計集團王強所長表示。
5年間,煙臺西站綜合交通樞紐、煙臺牟平旅游換乘中心客運樞紐站和八角公交樞紐公交樞紐站全部建成,乘客既可乘坐城市公交、出租汽車、旅游專線車、長途客車等直達養馬島、昆崳山、龍泉溫泉等旅游景點,也能在市區、城鄉線路間便捷換乘。總面積88774平方米的18個公交場站全部啟動建設,養馬島孫家疃公交場站等8個場站已建設完成,其余10個場站將于明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下步,煙臺將繼續按現有模式,統籌我市智能交通整體規劃,加快完善公交智能平臺建設,讓港城公交更“人性”,更“智慧”。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