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在成都市青羊區(qū),由一輛廢舊公交車改造的“巴士驛站”吸引市民前來納涼。“巴士驛站”以打造戶外勞動者幸福港灣為目標,面向周邊戶外勞動者免費提供冷熱飲、閱讀、手機充電、休憩等服務。“巴士驛站”內部雖然面積有限,但配有沙發(fā)、空調、冰箱、微波爐、飲水機等設備,還準備了應急藥品以及AED。
我們應該承認,現如今各個城市每年都會有一定數量的公交車“退役”,而這些“退役”的公交車大多都進行“報廢”處理。而今,成都讓廢舊公交車轉身成為“巴士驛站”,成為居民觸手可及的休息納涼點,不僅是低成本的資源再利用,也是另一種物盡其用。因此,各地不妨借鑒其成功做法,對廢舊公交車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服務附近居民的優(yōu)質場所,從而讓更多的廢舊公交車實現華麗轉身。
一是要根據居民社區(qū)分布,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和掌握群眾所需,以“缺什么補什么”為原則,力求最大限度補齊社區(qū)短板,提升“最后一公里”民生服務水平。可將廢舊公交車改造為不同主題的“巴士驛站”,如可購買借閱的“微型書店”、經營日常生活用品的“微型超市”、提供休息的“戶外勞動者驛站”等,滿足群眾日常生活的不同需求。
二是要結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合理選擇“巴士驛站”的設置點位,確保有效利用社區(qū)、街頭、廣場等邊角空間,避免占道經營、影響交通等問題發(fā)生。同時,要嚴格選擇合作伙伴及經營者,并引入智慧物流、大數據等推動“巴士驛站”轉型升級,確保為群眾提供的服務更加周到、向群眾銷售的商品更加實惠。
三是要依據當地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城市管理、市場監(jiān)管、食藥監(jiān)督以及物價、衛(wèi)生等職能或執(zhí)法部門,加強對“巴士驛站”尤其是提供商品銷售服務的“巴士驛站”的日常檢查,在指導其守法經營、文明經營的同時,重點為其解決經營中的難題,消除違規(guī)經營的苗頭,真正為這些廢舊公交車華麗轉身提供幫助。
總之,在人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痛點難點,關鍵是如何去發(fā)現,進而通過盤活資源、創(chuàng)新服務予以解決。在這方面,“巴士驛站”不僅是一個嘗試,更是一個啟示,期待有更多不同主題的“巴士驛站”后來居上,成為服務居民生活的新亮點。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fā)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guī)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tài)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guī)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