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6月10日上午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成為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的一個領域。
一是運輸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21年底,高鐵旅客發送量達25.3億人次,是2012年的5倍。2021年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長24.6%,通達通暢水平穩步提升,“沿著高速看中國”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海運承擔了我國約95%的外貿貨運量,我國國際海運量約占全球海運量三分之一。
二是運輸服務保障更加普惠均等。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加快發展,通過全域公交、城際公交、村鎮公交等形式,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享受到了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出行服務。公共交通在2021年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中滿意度得分排名第一。
三是運輸服務品質更加高效便捷。截至2021年底,51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比2012年增長4.2倍。推進“無紙化”便捷出行,電子客票在鐵路、民航領域基本實現全覆蓋。加快完善適老化出行服務體系,不斷優化95128電話叫車、老年人購票等服務。網約車覆蓋我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日均訂單量約2100萬單。27個省份開展了定制客運服務,群眾“門到門”出行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四是運輸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多元。積極推進“一站式”出行服務,空鐵、公空等聯運模式加快發展,多個客運樞紐實現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安檢互認。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推廣全程“一次委托”、運單“一單到底”服務。2021年,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754萬標準箱,年均增長23.8%。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