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早上五點,諸暨盛兆塢的公交站臺顯得尤為熱鬧。有挑著擔的、挎著菜筐的、還有裝著滿筐蔬菜的乘客……他們都翹首等著“助農專線”(151路)的首班公交車。
每天早上六點,首班“助農專線”從盛兆塢公交站臺準時發車。
盛兆塢村種植果蔬的村民比較多,他們會把自家農作物運到市區來賣貼補家用,公交公司考慮到村民的實際需求和乘客的出行安全,通過實地調研,多方籌劃,加裝了擔簍貨架的“助農專線”應需開通。
加裝后的公交車能夠容納更多農作物,并對駕駛員進行專業培訓,貼心的設計和周到服務讓這輛公交車被老百姓親切稱為運“蔬”公交。
66歲的李壽青是盛兆塢人,自家種了好幾畝菜地。當天他帶上自己種的竹筍、青菜、辣椒、茄子去南門市場。老人家說起“助農專線”就豎起大拇指,“這條線路真是太貼心了?!?/p>
去年3月,公交公司對60歲以上老人給予半價優惠,70歲以上老人免費,加上運“蔬”公交免收行李費,讓老人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政府的惠民福利。
經過40分鐘到達南門市場,70歲的湯春梅趕緊挑著擔子下了公交車。她今天摘了自家地里的生菜、芥菜、馬蘭頭,裝了兩筐。因為有親戚住市區,所以一半送親戚,一半菜場售賣。因為菜蔬新鮮,時間固定,有些老主顧已經等在菜場門口了,稱重、找零、換錢……剛從地上新鮮采摘的蔬菜和水果,當天就能出現在居民餐桌上了。
從田間到餐桌,從菜園到菜籃。這輛往返于盛兆塢和城區間的“助農專線”,一邊讓菜農“挑擔”進城賣菜,一邊豐富了市民菜籃子,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公交人在用心用情辦實事。
下一步,諸暨公交黨支部將不斷延伸公共服務觸角,探索“公交+”助農新模式,以實際行動踐行“公共交通”的初心使命。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