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8號線北延段支線(江府~紀念堂)發(fā)布環(huán)評批前公告。環(huán)評報告顯示,線路已在11月獲得相關批復。該線路長約20.0公里,途經越秀區(qū)、白云區(qū),共設站10座,其中換乘站7座。
市民可能對8號線北延段支線有些陌生,更為熟悉的是此前廣州地鐵第三期建設規(guī)劃調整環(huán)評階段的8號線北延江府段(滘心~江府)、8號線北延段拆解線(24號線,廣州北站~紀念堂)。最新批復顯示,上述兩條線路已調整為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8號線北延段支線(江府~紀念堂),不再出現(xiàn)24號線的名號。
8號線北延段“變形記”
從第三期建設規(guī)劃的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到第三期建設規(guī)劃調整的8號線北延段(滘心~江府)加上8號線北延段拆解線(24號線,紀念堂~廣州北站),再到最新批復的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加上8號線北延段支線(江府~紀念堂),到底發(fā)生過什么事?
2016年9月,《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guī)劃(2016-2022年)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完成,規(guī)劃10條線路,其中包括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2017年3月,國家發(fā)改委批復《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guī)劃(2017-2023 年)》,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位列其中。
2020年12月,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guī)劃調整工作啟動,包含三條線路:8號線北延段(滘心~江府)、8號線北延段拆解線(24號線, 廣州北站~紀念堂)、8號線東延段(蓮花~萬勝圍),線路總長59.0公里,設站29座。
此番調整,相當于把2017年批復的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一分為二”,一段為8號線北延江府段(滘心~江府),剩下的江府~廣州北站段為8號線北延段拆解線,線路進一步往市區(qū)延伸至紀念堂,采用新的編號——24號線(紀念堂~廣州北站)。2021年9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審批并下發(fā)了《關于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guī)劃調整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意見。
2022年11月,根據相關批復,8號線北延段拆解線(24號線)江府~廣州北段工程調整到 8號線北延段,其余部分為8號線北延段支線。具體方案為: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全長21.0公里,共設站11座;8號線北延段支線(江府~紀念堂)全長20公里,共設站10座。
2022年11月最新批復和2021年9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審批的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相比,相當于“物歸原主”,不拆解2017年批復的8號線北延段,而是在其基礎上引出支線。
根據最新批復,2017年批復的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首末站點保持不變,里程略有調整;不再出現(xiàn)24號線的名號,改為8號線北延段支線。因為“歸還”了一部分給8號線北延段,24號線變?yōu)?號線北延段支線后,長度縮短,車站數量減少。
全線20公里設10個車站
因為線路發(fā)生了變化,24號線不復存在,8號線北延段支線工程需要重新環(huán)評。線路長約20.0公里,由江府至紀念堂,途經越秀區(qū)、白云區(qū),全地下敷設,共設站10座,其中換乘站7座,平均站間距1.9公里。全線采用6輛編組A型車,最高設計時速100公里。
8號線北延段支線(江府~紀念堂)7個換乘站,自南往北依次為:在東風路與解放北路交叉路口南側設紀念堂站與2號線、13號線換乘,預留遠期線路向南延伸條件;在解放北路與三元里大道交叉路口南側設梓元崗站與11號線換乘;在鐵路白云站東側設白云站與12號線、芳白城際、廣清城際換乘;在黃石西路路口南側設黃石站與規(guī)劃29號線換乘;在夏茅大道路口西側設夏茅站再次與芳白城際換乘;在新石路與廣花公路交叉路口西北側設均禾站與規(guī)劃34號線換乘;在桃源西街路口西北側設桃源站與規(guī)劃39號線換乘。
對比此前24號線環(huán)評,截短為8號線北延段支線之后,本段的站點位置基本不變。遠期客流預測顯示,線路未來將延伸至瀝滘,與8號線北延段跨線運行,相當于按照原來的24號線(廣州北站-瀝滘)來運行。遠期跨線運行的客流數據,也與24號線環(huán)評的數字一樣。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xiàn)。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fā)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guī)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tài)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guī)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