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0時16分,歷時1226天建設,新建蘭張三四線鐵路蘭武段新烏鞘嶺隧道全斷面勝利貫通。
新烏鞘嶺隧道是蘭張三四線鐵路的控制性工程,位于蘭武二線既有烏鞘嶺特長隧道東側,雙隧基本呈并行之勢,全長17.125公里,設計時速250公里,是全線最長的特長隧道,是我國第三代穿越烏鞘嶺的隧道,也是我國第一座利用既有斜井施工并利用既有線通風的隧道。
烏鞘嶺地處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的東南端,位于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會地帶,是內地進入河西走廊的門戶和咽喉、古絲綢之路的天然關隘和軍事要沖,平均海拔3000米、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氣溫零下2.2℃,全年冬期施工時間長達7個月,高寒缺氧、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地質與水文條件復雜,施工難度相當大,有“中國地質博物館”之稱。
中國鐵建首席專家、全國勘察設計大師李國良說:“新烏鞘嶺隧道設計中通過采取調整仰拱曲率、加大預留變形量、徑向注漿、雙層支護、機械化施工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隧道變形,由于變形造成需要拆換處理的段落控制在1%以內,設計非常成功。”
新烏鞘嶺隧道穿越四大區域性大斷層,最大埋深940米,存在突泥、涌水、巖爆的風險。項目建設者們克服地質結構極度復雜、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脆弱等諸多壓力,提前完成了隧道貫通任務。
為應對項目所在地的高寒氣候和冬季施工要求,中鐵三局、中鐵十五局參建團隊在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的帶領下,精心策劃、周密部署,對拌和站、鋼構件加工廠生產區均實施全封閉管理,采取地面敷設供暖管線等有效方法,確保冬施期間料倉溫度達10攝氏度以上,混凝土出機溫度達15攝氏度以上。兩家施工單位分別成立專家組,開展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技術攻關,優化開挖工法,確保大變形段“一次成洞,一次成形”,成功破解了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的施工難題。
新烏鞘嶺隧道距離既有蘭武二線隧道距離較近,既有斜井通風距離長、斜井斷面小、大直徑風筒布設空間受限、隧道彎道多、風量損失大、常規通風方案無法滿足通風需要。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指導兩家施工單位在反復推理演算的基礎上逐步進行實戰演練,成功攻克了“利用既有線隧道作為供風通道”的技術難題。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大力推行智慧工地建設,通過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技術創新建立項目生產指揮中心,在安全質量管理上實現隧道掌子面重點區域和關鍵工序高風險點管控智能化、可視化、動態化,極大提升了項目質量、安全、進度、環保、物資設備等綜合管理水平。參建單位堅持“自動化控制、機械化減人、保安全、提工效”理念,引進全套隧道施工機械化工裝設備,極大降低工人勞動強度與患病風險,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有效避免了鉆爆法開挖對軟弱圍巖的擾動,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確保了工程質量和安全。
新烏鞘嶺隧道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地。為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及飲用水源,各參建單位對施工便道兩側、隧道洞口裸露區域全部進行了綠化;生活區、拌和站建立了雨污分離系統;拌和站安裝“廢水廢渣分離回收綠色施工系統”,對生產混凝土產生的廢水廢渣進行處理;在隧道洞口建立污水處理站,采用沉沙+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工藝,處理過的水達到I級A標準,再用于掌子面施工、道路灑水降塵及綠化;洞內斜井下游設置三級沉淀池,沉淀后的清水用于掌子面施工,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在祁連山保護區內實現生產生活排水“零污染、零排放”。
蘭張三四線鐵路貫通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河西走廊,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十二五”“十三五”鐵路發展規劃的重大項目。全線貫通后,將成為蘭州至新疆方向繼蘭新高鐵之后的第二條高鐵通道,有助于加強陸橋通道與京蘭通道的連接、完善甘肅省西部地區高速鐵路網布局、促進甘肅省河西走廊快速客運通道的形成。建成投入運營后,蘭州至張掖間將實現3小時之內通達,這對于完善我國高速鐵路網布局、助力西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