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正在運營的上海地鐵12號線下,超大直徑盾構機“新穿越號”緩緩經過,標志著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上海機場聯絡線2標段迎來新進展,順利攻克正式掘進后的首個重大風險源。
上海機場聯絡線是上海市首條市域鐵路,正線全長68.6公里,途經閔行、徐匯、浦東新區3個區,從虹橋樞紐站出發,終到上海東站,共設9個車站,設計時速160公里,是國內首條與國鐵網絡互通互聯的市域鐵路示范工程。其中2標段為全線重點控制工程,盾構隧道全長4939.8米,管片外徑13.6米,最大埋深35.8米。隧道周邊環境復雜,長距離并行滬杭高鐵,最小距離僅8.1米,是目前國內首條小間距、長距離并行運營高鐵的大直徑盾構隧道。
已成型隧道內景
據中鐵十四局項目技術負責人陳辰介紹,此次下穿的上海地鐵12號線是一條貫穿上海中心城區、東西向運行的軌道交通骨干線,客流量大。地鐵線路區間段34米,加上保護區范圍,實際穿越長度達到94米,隧道主體離地鐵隧道最近處為24.4米,線路運營安全對盾構施工提出更高要求。
為此,建設團隊依托豐富的盾構施工經驗,為“新穿越號”盾構機配置了常壓軟土刀盤、大流量泥水沖刷環流系統、壁后同步注漿密實度檢測系統等多項關鍵技術,大幅度提高盾構機的適應性和可靠性。他們還提前對刀具進行優化,配置多層次開挖刀具,提高軟弱地層的開挖效率,確保穩定掘進。在盾構下穿前,建設團隊多次邀請行業專家進行研討、論證,召開下穿聯動協調會,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儲備齊全的應急物資,為盾構機平穩下穿提供全面保障。
操作人員正在操作盾構機
“針對此次重大風險源穿越,我們在現場成立聯合指揮部,實行24小時領導帶班制度,實時監控運營線路的結構沉降數據變化和盾構機各項掘進參數,全面掌握設備狀況,及時協調相關問題。”中鐵十四局項目盾構負責人于朋臣介紹,項目建設團隊設置了30米試驗段,正式掘進前進行模擬穿越以及模擬注漿,掌握穿越時、穿越后控制土體沉降所需的每環注漿量、補壓漿量以及壓注頻率等施工數據,不斷優化施工參數,為盾構順利穿越提供數據支持。
掘進期間,項目部采用全自動化監測技術24小時實時監測12號線隧道結構,為精確調整盾構掘進參數提供數據支撐,泥漿始終全斷面“無微不至”地支撐開挖面,穩固開挖面周邊地層,并且同步注漿及時填充,確保12號線隧道結構零沉降。
據悉,上海機場聯絡線工程預計2024年底建成通車。屆時,乘客往來虹橋與浦東兩大綜合交通樞紐將由原來90分鐘縮減至40分鐘,進一步增強上海國際航空樞紐港競爭力,優化市域交通運輸結構,服務長三角城市群。目前,“新穿越號”盾構機已順利攻克始發掘進、下穿中誼路等風險,順利推進783環,完成掘進1566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