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中交天和自主研發制造的“運河號”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在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東線隧道順利穿越區間特級風險源——運營中的北京地鐵6號線,實現零擾動穿越,期間對地鐵正常運營未造成任何影響,成功攻克該項技術難題。
北京地鐵6號線是一條貫穿北京中心城區、東西向運行的軌道交通骨干線,東六環改造下穿段位于北運河東站至郝家府站,區間列車最高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公里,且客流量極大。隧道主體離上方地鐵隧道最近處僅為21.8米,穿越時既要保證盾構機的正常掘進,又不能對地鐵線路造成擾動,對盾構施工要求極高,且該區間地面建筑密集、管線錯綜復雜,施工難度和風險很高,屬于特級風險源。
針對特殊地質,首次將雙液同步注漿用于超大直徑盾構,通過同步注漿系統將漿液同步注入管片和開挖洞身之間的環形間隙之中,可實現注漿液10-20秒內速凝,以提高隧道的防水性,防止施工區域地表沉降;微速推進(PID)系統可以使盾構機穩定地掘進,有效控制施工地域沉降;泥水壓力控制技術可將壓力控制在正負0.1bar范圍,保證在掘進過程中維持穩定的泥水壓力,提高掌子面的穩定性,避免復雜地層地表可能發生沉降的風險。
為高質高效實現盾構順利下穿,我方技術服務團隊同施工方緊密聯系,科學制定方案,建立領導及技術人員24小時跟機制度,保障設備高效、平穩掘進,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擾動完成盾構下穿任務。
截至目前,“運河號”已掘進至2058環,共4116米,約完成隧道掘進施工的55%,順利穿越二級以上風險10余處,地面沉降量均控制在毫米級,單日最高掘進12環。接下來,設備將穿越運河東大街,到達中間井,隨后繼續向前推進,最終到達接收井,打通東六環改造工程的東線隧道!
項目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實現東西向貫通,緩解東六環路的交通擁堵,讓通州城區與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融為一體;對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務水平,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一體化,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